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,在廣州黃埔大吉沙隆平稻香園,許多群眾自發地來到“禾下夢”
袁隆平院士雕像前,獻上鮮花,俯首追憶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。
袁老生前曾說:人就像種子,要做一粒好種子。
在廣州黃埔,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是他生前種下的最后一顆高產、希望的種子。
“人就像種子,要做一粒好種子”
這位“雜交水稻之父”傾盡一生的時間來印證“人就像種子,要做一粒好種子”。把一生都奉獻給了水稻,一生一業,米路健行。
2020年5月5日,黃埔區、廣州開發區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、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湖南長沙簽署戰略合作
框架協議,選址黃埔長洲島建設隆平院士港,共同打造現代農業科技“黃埔軍校”。
簽約現場,袁隆平院士把象征高產和希望的種子,鄭重地交給黃埔。
短短兩年時間,承擔現代農科“黃埔軍校”主要載體的隆平院士港項目,正在加快施工建設,力爭今年7月下旬完成隆平院士
港博物館研發中心、培訓中心建設并投入運營使用,為學術交流打造一流配套設施。
大吉沙隆平稻香園已形成千畝連片獨特的稻田風光,成為市民休閑出游的熱門打卡點,正在帶動當地島民轉產增收,以文化
賦能鄉村振興。
“搞科研就像跳高,跳過一個高度,又有新的高度在等著你”
即使90歲高齡的袁隆平,對雜交水稻高產攻關,仍保持90后的心態。他曾經說過,“搞科研就像跳高,跳過一個高度,
又有新的高度在等著你。要是不跳,早晚要落在后頭;即使跳不過,也可為后人積累經驗,個人的榮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。”
2019年12月20日,區領導帶隊前往海南三亞拜訪袁隆平院士,開啟了一段袁老與黃埔堪稱傳奇的淵源。
從選址到開園,中間跨度春節,還要克服疫情影響,2020年2月27日,袁隆平院士特意給黃埔區政府寫信,
充分肯定我區工作效率和推進力度,為黃埔速度、營商環境點贊。
在信中,他對黃埔這片試驗田給予了超高產的希望,“貴區水稻公園已被納入我中心示范點,具體將通過早晚
稻雙季種植,達到畝產1500公斤的目標。如果達到,將對華南地區糧食生產的大幅度增產有較大的示范促進
作用,也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新貢獻。”
大吉沙隆平稻香園里的160畝隆平試驗田,成為廣東唯一納入全國28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示范點的項目。
“種子健康了,我們每個人的事業才能根深葉茂,枝粗果碩”
黃埔文化集團正在大力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“以文弘業、以文培元,以文立心、以文鑄魂”重要指示精神,
立足黃埔文化資源,講好黃埔故事,加快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。
袁老曾說過:“我覺得,人就像一粒種子。要做一粒好的種子,身體、精神、情感都要健康。種子健康了,
我們每個人的事業才能根深葉茂,枝粗果碩。”
集團在落實疫情常態化防控基礎上,積極克服疫情影響,充分結合長洲島豐富的人文資源,利用隆平
院士港科研資源和品牌效應,圍繞青少年研學游繼續提升優化研學課程體系和內容,打造農文旅研學品牌。
為培養更多健康的“種子”、希望的“種子”,黃埔文化集團立志做大灣區研學領跑者,加快打造青少年研學
品牌。目前,已圍繞德智體美勞全科內容,形成國防教育、生命教育、科技創新、農事體驗、傳統文化五
大板塊40多個系統研學課程。
“稻花飄香的時候,如果我身體好,我一定要到現場去看一看”
2020年6月3日,隆平院士港作為省農業重大建設項目正式啟動,袁隆平院士發來祝賀視頻并表示,
“稻花飄香的時候,如果我身體好,我一定要到現場去看一看”。
2020年11月20日,隆平院士港院士進港活動暨農業創新發展基金設立活動舉行,袁隆平等院士領銜入駐。
遺憾的是,袁隆平院士未能親臨現場,在祝賀視頻里面再次表達了去看看黃埔這顆“種子”的向往。
2021年春節,大吉沙隆平稻香園油菜花香遍野,假期間約7萬人上島游園……
2021年9月25日,“慶豐收感黨恩”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黃埔區分會場系列活動在隆平稻香園拉開帷幕,
“禾下夢”袁隆平院士雕像、大吉糧倉、“三牛精神”廣場相繼亮相。
人們紛紛渡輪上島,感受豐收的喜悅,也駐足袁隆平院士雕像前寄托哀思。
“綠遍山原白滿川,子規聲里雨如煙”。南方雨水漸盛,夏熟作物灌漿。在大吉沙隆平稻香園,“袁隆
平院士”正深情眺望郁郁蔥蔥的千畝稻田,雙手撫頭,笑容滿面,是希望也是期許。
夏風微漾,田野間傳來水稻拔節生長的聲音,而阡陌中奔跑的孩子偶爾會駐足觀望,與您對視,仿佛
在說,我就是您曾經期望的那顆種子,如今正在黃埔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。
袁老,您就是一顆種子,永遠在我們的心里。
今天,向以袁隆平院士為代表的廣大科技工作者致敬,要追就追這樣的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