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更好地實現(xiàn)與考古人文課程相結合,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,廣州實驗中學組建了廣州首個校園考古社團
——“尋跡”考古社。
11月22日下午,由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埔工作站、廣州實驗中學聯(lián)合主辦的考古實踐課程在廣州實驗中學黃埔工作站
7樓考古科普講堂舉行,“尋跡”考古的同學們端坐得整整齊齊,等待著今天考古實踐課程的布置安排。
本次實踐活動的體驗內容是:清洗出土的陶片。
陶片出土自黃埔區(qū)陂頭嶺遺址。一袋袋經過現(xiàn)場工作人員封裝標記好的陶片展現(xiàn)在同學們面前時,大家都露出了想一探
究竟的表情。
在現(xiàn)場工作人員的講解下,同學們了解了陶片清洗的具體步驟和注意事項,尤其是清洗后的擺放位置一定不能混亂,不
然文物的研究價值將會大打折扣。雖然同學們內心早已躍躍欲試,但此刻仍聚精會神地聽工作人員講解具體步驟。
講解結束后,在老師和現(xiàn)場工作人員的指引下,同學們按小組領取了陶片包和清洗工具。每位小組成員分工明確,有負
責接水的,有負責打開陶片包清點陶片數(shù)量的,現(xiàn)場井然有序。
每個小組都接滿水并將陶片放置進清洗盆中后,正式的清洗工作開始啦!
只見每一位同學都圍在自己小組的清洗盆周圍,拿著刷子小心翼翼地清洗每一塊水中的陶片,一下,兩下......不多會兒
的時間,盆里剛才還清澈見底的水現(xiàn)在已經變成混混沌沌的黃泥水了,而同學們手中的陶片也顯露出了它們原本的模樣,
縱然千年過去,陶片上依舊帶著它曾經的溝壑紋理。
細細看著經過自己親手清洗的一塊塊陶片,同學們臉上越發(fā)地充滿喜悅和激動!
在完成清洗后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便是晾置,還是以小組為單位,以出土陶片的編號信息為一個整體,進行了統(tǒng)一晾置。
看著地上一塊塊大小不一的陶片,每一塊都經過了同學們用心地清洗,不禁讓人開始暢享后續(xù)經過修復后它們的模樣。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(yè),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。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。
感謝每一位廣州實驗中學尋跡考古社同學的身體力行,為文物的保護和傳承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!讓我們一起期待下一
次更加精彩和有意義的活動!